张华 | “苏超”的“文化硬核” —— 一场草根狂欢的价值重塑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17日10:29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启幕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一场非职业球员主导的草根联赛,竟能席卷万人鼎沸的现场,激荡超百亿次的话题洪流。其成功的密码,远非竞技本身,而在于底层奔涌的“文化硬核”。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文化酵母”,将足球的激情、地域的文脉、生活的烟火与大众的情感深度交融,催生出超越胜负的多元景观,重构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价值维度。

“苏超”的“文化硬核”

—— 一场草根狂欢的价值重塑

文 | 张华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启幕之时,没有人能想到,一场非职业球员主导的草根联赛,竟能席卷万人鼎沸的现场,激荡超百亿次的话题洪流。其成功的密码,远非竞技本身,而在于底层奔涌的“文化硬核”。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文化酵母”,将足球的激情、地域的文脉、生活的烟火与大众的情感深度交融,催生出超越胜负的多元景观,重构了传统体育赛事的价值维度。

一、文化表征的创新转化

“苏超”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区域文化叙事场域,巧妙地将江苏各地丰富的历史积淀、生活习俗与当代网络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再地方化”与活力重塑。

比赛的每一个主场,都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13座城市将历史文脉与足球激情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外挂”,进行着生动的文化再生产。当徐州与宿迁球队相遇,一场普通的足球赛被升格为“楚汉争霸”。球员仿佛化身项羽、刘邦,将两千年前的龙争虎斗在绿茵场上重现,使历史人物成为极具张力的象征。解说员调侃:“这哪是踢球?分明是两千年前的恩怨续上了!”外地网友直呼“看球赛等于上历史课”。运河沿线城市,则巧妙地将流动千年的运河文化,通过赛场设计和助威仪式展现出来。当历史从静态记载走向动态参与的“仪式化”展演,通过对地方历史典故与地域气质的符号化提取和戏剧化演绎,它们不再尘封于故纸堆,在足球的热血与市井的烟火中实现了“活态传承”,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

这场赛事,也让美食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导体。通过创意叙事将江苏各地的饮食传统植入赛事语境,转化成有趣的“味觉标签”,实现了地方文化的深度激活与跨界传播。美团上涌现众多“苏超”美食套餐,龙虾、扬州炒饭、酱排骨、大麻糕等各地美食琳琅满目,这种以舌尖为纽带、以日常消费为载体的文化共振,使“苏超”赛场转化为一场颇具温度的美食文化展演,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传递的门槛。

二、文化实践的全民狂欢

“去职业化”的全新赛制,限定每队最多3名职业球员,打破了精英壁垒,消解了职业体育的疏离感,让比赛充满了触手可及的真实与全民参与的激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场,本地球队和本地球迷浑然一体,都有深深的“情感投射”和“地域情怀”。不管是农民、教师、快递小哥,还是学生、商人、环卫工人,都可以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广场的大屏幕前,烧烤摊的电视前挤满了人,体现赛事鲜明的社区属性和平民属性,这就是足球带给普通人实实在在的幸福。尽管没有“中超”“中甲”等专业赛事那么宏大专业,也没有天价球星与资本博弈,但这是老百姓喜欢的足球,大家凑个热闹,沉浸于呐喊与雀跃的纯粹喜悦中,在“集体欢腾”中感受生命的酣畅淋漓。这,才是足球该有的模样。

草根们的积极性被点燃后,释放出惊人的创意活力,一场赛事成了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实验。超过70%的赛事精彩短视频并非出自专业媒体,而是源于普通网友的手机镜头和奇思妙想。无数热梗迅速从线上引爆,吸引人们线下奔赴球场“打卡”验证。线下的热烈氛围和独特场景又被捕捉、加工,再次引爆线上传播。球员、观众、网友,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意义的赋予者,推动传播“去中心化”,走向自发化。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苏超”成功构建了官方与民间的互动生态。政府层面展现出难得的开放与包容: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需求驱动”,而非“供给主导”的一厢情愿;提供基础平台与适度引导,扮演“服务者”与“赋能者”角色,而非大包大揽、居高临下。更难得的是放下身段,以开放自信与包容大度的姿态,主动“造梗、接梗、玩梗”。这种“政府营造环境、顺势而为,民间活力迸发、持续创新”的协同模式,在官方与民间建立起良好的“情绪链接”与“文化共治语境”,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治理创新,是“苏超”文化活力得以蓬勃生长的制度保障。

三、文化认同的深层凝聚

“苏超”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把解读“散装江苏”的独有切口,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机制,在更深层次上激活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身份的认同,成为“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的最好注脚。

江苏人深谙自嘲与互嘲的智慧。表面看,江苏城市间充满了戏谑“内斗”的味道。苏锡常之间微妙的经济竞争,被网友戏谑为“太湖所有权归属”问题;联赛积分榜末位的尴尬,被幽默地称为“友谊第十四”,彰显“输球不输阵”的豁达。常州因网友戏称“吊州”而发起“笔画保卫战”,最终演变成全民参与的“0州”狂欢。这种“苏式幽默”,以戏谑的方式解构了地域差异与发展竞争,非但没有割裂,反而形成了一种“情感暗语”,在笑声中弥合差异、强化认同,强化了对“江苏人”这一更大共同体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如南通和宿迁对决前,宿迁向南通发出温暖问候:我想“通”了,周末见!南通则热情回应:“迁”载难逢,我等你!《新华日报》联合策划海报:南通“战狼”与宿迁“霸王”形象并立,标语“这壶酒,一起干!”赛场上针锋相对的球员,赛后共饮“项王酒”的场景,让共情共鸣多于竞争对抗。更微妙的是城市间的默契:淮安为镇江球迷提供早茶半价优惠,连云港对苏州游客免门票,将体育精神与城市精神的对话,升华为基于互惠尊重的跨地域情感认同。

最宝贵的是,人们在赛场内外展现出的行为自律与公共精神:球迷自觉遵守秩序文明观赛,志愿者暴雨中维持秩序,“爱心车队”穿红马甲免费接送球迷,观众散场后自发清理看台等。这是现代公民素养在公共空间的自然流露与集体实践,是文化认同在行为层面的生动体现。这场比赛,已然超越了单一的赛事,成为一个培育和展示社会文明进步的“公共生活实践场域”。

四、文化经济的持续升温

“苏超”的哨声未歇,人文经济学的新章已然写就。它成功将深厚的文化认同转化为强劲的消费动力,成为“文化经济学”和“体验经济”的典范案例。其核心在于激活了流量变现的“乘数效应”,掀起强劲的消费热潮。

比赛远不止赛场内的90分钟,它如同一根强劲的引线,串联地方文旅资源的黄金场景,将观赛体验无缝延伸为在地文化的沉浸之旅,点燃了城市文旅资源的活力。例如,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带动萝卜干销量翻倍;扬州和淮安酒店预订量增长超150%;镇江球迷因免费游览盐城黄海森林公园延长3天行程,形成“观赛—旅游—住宿—购物”的消费闭环;南京“足球+秦淮夜游”联票拉动夜游订单增长180%。文旅部门揭示了低门槛、高附加值设计的底层逻辑与精准定位:“我们不是在卖球票,而是在发行城市体验券”。超低价门票看似“赔本赚吆喝”,实则通过捆绑景区免票、酒店半价、网约车折扣等权益,将单次观赛转化为多日深度游,实现了“小足球转动大经济”的目标,为探索“文体旅融合”的现实路径贡献了一份极具辨识度的“江苏范式”。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不仅在于商业设计的精巧,更在于能否始终守护住那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硬核”,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其根基,并惠及更广泛的群众和产业。

这是一场发生在你我身边、由无数普通人共同写就的文化自信宣言,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征程中,文化的力量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百姓之乐;不在刻板的说教,而在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脚下土地的珍视,以及用创新、幽默方式书写的智慧和行动。

作者简介

张华,南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王紫荆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