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 从“油菜花”说到“盐城派”——关于盐城戏曲作家群的一点思考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02日17:59
最近,由兴化市委宣传部与兴化文体和旅游局联合打造、兴化市淮剧团创排的淮剧现代戏《油菜花开燕归来》隆重推出。该剧由盐城著名剧作家袁连成编剧,是他“踏遍兴化二十余村庄,倾听村官心声,采撷青年归乡的创业故事”,然后写成的又一力作。(高利平《好一幅时代乡愁与振兴图景!新编淮剧<油菜花开燕归来>成果首演》,交汇点新闻,2025年5月30日)导演系著名戏曲导演张建强,具体舞台呈现鲜活生动,充满了看点。尽管故事发生地从袁连成熟悉的盐城转移到了苏中的兴化,但恰恰是这种“抽离”使得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一种深刻的地域性和剧作家逐渐清晰的艺术个性,引发我们超出盐城、超出淮剧的深刻思考。

从“油菜花”说到“盐城派”

——关于盐城戏曲作家群的一点思考

文 | 王宁

最近,由兴化市委宣传部与兴化文体和旅游局联合打造、兴化市淮剧团创排的淮剧现代戏《油菜花开燕归来》隆重推出。该剧由盐城著名剧作家袁连成编剧,是他“踏遍兴化二十余村庄,倾听村官心声,采撷青年归乡的创业故事”,然后写成的又一力作。(高利平《好一幅时代乡愁与振兴图景!新编淮剧<油菜花开燕归来>成果首演》,交汇点新闻,2025年5月30日)导演系著名戏曲导演张建强,具体舞台呈现鲜活生动,充满了看点。尽管故事发生地从袁连成熟悉的盐城转移到了苏中的兴化,但恰恰是这种“抽离”使得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一种深刻的地域性和剧作家逐渐清晰的艺术个性,引发我们超出盐城、超出淮剧的深刻思考。

一、袁连成的坚持和成长

须把《油菜花开燕归来》放置在袁连成戏曲创作发展链条上,方能考察一些超出剧作本身的问题。与之前众多的戏曲剧作比较,我们在这部戏曲中首先看到的是坚持:

从题材看,我们看到的是袁连成对农村题材、村官题材的执著和坚守,从“鸡鸭鹅”(《鸡村蛋事》《赶鸭子下架》《留守村长留守鹅》)到《十品半村官》,再到《油菜花开燕归来》,袁连成是盐城戏曲作家群当中少见的“咬定村官不放松”的剧作家,硬是把一个“小微”到不值一提、同时又太正经、太严肃的话题,写成了一道戏曲风景,并引发评论家的热烈讨论,洵属难得。

从整体艺术风貌看,袁连成一直没有放松对地域性和地方色彩的追求。如在本剧中,就通过语言、物产习俗、音乐声腔等方面的努力,竭力体现剧作的地域特性。语言方面的“水到膝盖泥到襟”,物产习俗方面的“烫百叶”乃至在各场结束时回旋的主题曲“油菜花儿开”,都使观众感受得到浓浓的兴化气息和兴化味道。联系之前袁连成的其它作品不难发现,他的这种追求是一贯的、持续的,同时又在具体手法和做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具体到舞台呈现,我们可以看到袁连成的另外一种坚持,即坚持“好看”。这当中虽然有很大的功劳属于导演,但如果没有一个当行的本子,如果编剧没有为二度创作营造出甚至是刻意留下创作空间,戏曲要好看,显然也非常难。

在如何让戏曲好看角度,综合考察剧作家的系列作品可以发现,袁连成在这方面可谓是挖空心思,比如早期“正能量”加“爱情”模式,在充满正能量的题材当中渗入“三个人”的感情纠结,曾经是袁连成农村题材的阶段性模式。再如在戏曲人物当中,设置一个“落后”角色,以对衬正面形象,或者通过“人民内部矛盾”的展示来增强戏曲冲突,也是他经常采用的手法。如本剧当中热衷写人民来信的村民以及郑小琴和儿子的矛盾,都属于这一套路的延续和发展。

还有刻画辅助性人物也是作者特别在意的地方,如本剧当中的金娣、银娣以及镇长等,都属于辅助性人物,这样在一个群体和结构中塑造人物,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薄和孤立。

群场戏是作者一直刻意留心和打造的重点,历来如此且不断进步。本剧当中“烫百叶”一段儿四人群场戏,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戏中戏”也是袁连成追求好看的另外一个套路,本剧当中插入的王婆和穷秀才的表演也贴切自然,增强了戏曲的趣味性。至于注重声腔和戏曲唱词的贴合,更是袁连成的拿手好戏,这一点仅从淮剧《祥林嫂》当中已经流传二十年的《天问》的一段“垛句”即可见其一端。

综上所述,袁连成多年以来其实一直在努力撰写“好看的农村戏”,这种题材角度的高度集中以及艺术层面的执著追求,不仅意愿强烈,而且成果累累,已经形成了既有集中度、又有显示度的戏曲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呼唤“盐城派”

当代中国、当代江苏,能否成长出戏曲“盐城派”,这是我们想借此剧作来继续探讨的一个话题。

流派的形成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什么人的标举和界定。就仿佛一大群行走的人,大家先是随意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归拢,志同道合者走在一起。流派的前期往往就是一个艺术家群体的凸显和崛起,尤其是借着某种机缘的地域性群体,往往有形成流派的潜质。在古代江苏戏曲史上,很多戏曲作家流派都是因地而名。如明清时期的昆山派、吴江派、苏州派等。已经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盐城戏曲作家群,目前其实还正属于一个典型的作家群体,相对松散,剧作家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和合性也比较有限,处在点阵分布的状态,艺术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观点,所以还仅仅是一个作家群体,并非一个流派。但出于以下理由,使得我们对于这个作家群体向着流派的转变充满期待:

一是这个作家群体在江苏乃至全国戏曲界都卓有影响。仅在2013-2019年六年间,“盐城诞生了150部大戏剧本,2016年现代淮剧《小镇》获第15届文华大奖,2018年紫金文化艺术节21部新创参评剧目中盐城占据了7部,2019年现代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登上新春戏曲晚会的舞台,淮剧《送你过江》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重点扶持剧目”(周梦爽、郑晋鸣:《为老戏注入新活力——现代戏创作中的“盐城现象”调研》,《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第9版。此段论述引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第七编之第四章之第一节“盐城戏曲作家群的崛起”,未刊稿,特此说明。)在我们新近完成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戏曲史·江苏卷》(《江苏当代戏曲史(1949-2022》)中,我们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为“盐城戏曲作家群”和“罗周的戏曲创作”开辟了专门的章节。这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活力和能量、具有持续性的戏曲作家流派,它的持续存在,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基础。

二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淘洗,这个作家群原本共同的艺术底色开始发挥作用,使得单个作家的创作趋于个性化和特色化。个人艺术风格的成熟,尤其是具备领袖潜力的重要艺术家的成熟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流派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学理基础。比如就题材而论,苏北戏曲作家群非常注重红色题材和农村题材,整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题材的地域性非常显见,即戏曲往往选择地域性比较强的题材入戏,“土著”人物往往成为戏曲描述的重要对象。二是戏曲现代戏占据了很大比重,多数作家都比较关注现代题材,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现代戏作家阵容。三是在现代题材当中,又主要形成两个重要系列:农村题材系列和红色题材系列,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都集中在这两个系列当中。就农村题材而言,袁连成则是难得一见的笔墨集中于此的戏曲作家,近年连续创作了一批农村戏,尤其是“村官系列”更是脍炙人口、引人注目。

更为可喜的是,盐城戏曲作家群在形成个性和特色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聚拢”态势,在题材和艺术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是“有温度”,以袁连成的戏曲为例,人物塑造方面,尽量写“有温度的好人”。我们曾经强调,当代戏曲现代戏要进步,首先要瞄准样板戏,以样板戏作为比较对象。针对样板戏的“冷”,让戏曲人物“热”起来,是现代戏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是戏曲的地方性追求,这也逐渐成为盐城戏曲作家群中很多作家的艺术追求。地方戏地方戏,没有了地方,哪来的戏?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持续的链条,一个前赴后继、孜孜以求向着地方性的努力追求。三是舞台上好看,这些作家都在不断想办法,通过套路、脱套、新套路等不同阶段,体现出对于“好看”的持续追求。以上三点,尤其是前面两点,更显现出向着风格和流派特色转化的可能。

向着流派发展,个体艺术个性的形成和凸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则是群体而非个人的成长,在于群体共性的形成和凸显。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很多作者逐渐完成归拢动作,慢慢聚拢起来。除了《油菜花儿开》的作者袁连成,我们看到是大家“共同的奔赴”,比如陈明、袁晓亚编剧的淮剧《谷家大事》,主旨方面“能秉大义”,艺术呈现上却“不失温暖”,达成了温度和红色的和谐。(徐宁《能秉大义 不失温暖——评淮剧<谷家大事>》,载《中国戏剧》2022年第一期,第41页)而除了像徐新华、陈明、杨蓉等一批老手,盐城戏曲作家群当中最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戏曲作家,他们的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聚拢态势,前景可期。

当然,从雏形初具到流派形成尚有漫长的路要走,现在谈盐城派还为时过早。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和可能。假以时日,愿景或许就是现实。“待到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川”,当代江苏需要盐城派!当代中国也需要盐城派!这深情的呼唤,盐城,你听到了吗?

作者简介

王宁,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戏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图片 | 兴化市淮剧团提供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