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云 | 青春的第一道光芒——江苏省第十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观后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7月02日17:31
当一个人满怀信念与希望,充满勇气与进取心,日日以新的意志向前迈进,青春便将永驻。江苏省第十届新人美术作品展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艺术活动,它既是中国艺术教育成果的视觉呈现,更是江苏艺术界的晨曦光芒。以下我从几个角度谈谈对新人美术作品展的观后感。

青春的第一道光芒

——江苏省第十届新人美术作品展观后

文 |陆晓云

当一个人满怀信念与希望,充满勇气与进取心,日日以新的意志向前迈进,青春便将永驻。江苏省第十届新人美术作品展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艺术活动,它既是中国艺术教育成果的视觉呈现,更是江苏艺术界的晨曦光芒。以下我从几个角度谈谈对新人美术作品展的观后感。

一、材质与肌理

展览中最具冲击力的作品,往往是不同材质与肌理的视觉呈现,给人精神的安慰、情感的共鸣。这里既是水墨、宣纸、油彩、亚麻布、亚克力、金属等材料的并置,又是材料对话的艺术空间。看似矛盾的共存状态,恰恰构成了本届展览最为珍贵的特质——它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盲目追随,而是一场材质与肌理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转化。

新人创作者对材料感知、驾驭能力与处理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王恩淇《四时映像•春夏冬》,以自然与季节的色调为创作灵感,用类似大漆磨显的工艺、梵高般的律动笔触为契机,简单主题与内容透露出不一样的绘画语调。巩怡泽的《随心》画面既有二维码的几何抽象构成、又有蛋壳和金银箔的传统镶嵌材料,将花卉瓶罐等逐步从自然形态中脱离,极具蒙德里安派风格特征。

图1丁婕《织境》

朱珈熠《芒》用三个造型夸张的鱼,不同的背景,在金银装饰色彩的对比下,语言单纯而有张力。张馨予《和禄永固》用墨线勾勒出一头梅花鹿骨骼和金银装饰的靓丽鹿角,展现了墨汁、普通草纸与金箔、银箔的材质对话意境与材质对比之美。丁婕《织境》用废弃的网、布编织粘贴出的艺术作品,在白色肌理、网格空间与灰色底板中找到画面的诗意与韵律(图1)。朱元吉的《东风长征破万里,神州天宫闯星海》用黑白浅浮雕材料语言,立体展现出当代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等)的风采,昭示着中国综合实力与科技的发展,对维护国家安全与激发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稚拙与活力

本届新人展呈现出多元而深入的探索。相较于成熟艺术家,新人展艺术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他们满怀希望,充满朝气,不断创新。因此新人展作品更具实验性,展现出稚拙的原创语言,新颖的视觉图像。作品更具挑战性与思考性,与传统艺术审美同构共生。

蔡怡昕《栖音万相生》恰似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音乐会”(图2)。画面中心,一只宛如舞者的凤头鸭似乎有了灵性,化身主唱,其歌声引来长颈鹿、大象等动物驻足并沉浸聆听。俏皮的猕猴呈戏剧性反差——它手持孔雀羽,百无聊赖地掏耳,神情挑剔不耐,成为“不合时宜”的听者。作者蔡怡昕的灵感来源于对现代婚礼的和谐之美与动物适应共存现象的感悟。南京明孝陵凤头鸭悠然嬉戏与众鸟和鸣的景象,激发了她描绘自然与生物和谐共生的创作冲动。“栖音万相生”——万物同栖,音生万相,生命千姿百态,生生不息。AI技术与表情的实验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用快乐的心态解构当代艺术,更体现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在科技时代的技术引领。作品是蔡怡昕青春活力与生活挚爱的写真。

图2 蔡怡昕《栖音万相生》

闰国雅《树韵》通过稚拙的点线面语素、简单的材质肌理,在统一的蓝色调下,既有中国文人绘画的寄情言志,也有梵高油彩的田园气息,还依稀能看到扎染和蓝印花布的印迹。作者在质朴而平面艺术创作语言中,找寻到超乎物象外的精神与情感寄托。

三、意象和心象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写意绘画是相对于工笔绘画的写实而言。而在西方艺术中,相对于写实艺术的是抽象艺术。但中国绘画中的意象不同于西方艺术中的抽象,更是创作者心象的自然流露。正如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绘画理论“绘画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赵玥玮的作品《翠帷深处》隐喻出一幅和平富足的意象。荷叶与动物们在一条条直线与方格中穿行,自在游泳与觅食,每一只水鸟、一组青蛙,一群鸭子,共同编织出静谧的夏日荷塘景象,是安稳满足的生活状态的意象写照,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传统工笔花鸟的细腻笔触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大色块共享同一空间,是作者心境与心象的视觉呈现与真实流淌。

李澳在作品《黄海珍鹭》中尝试突破传统工笔勾勒程式,使用没骨法表现羽翎虚实,并利用留白,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图3)。群鸟翔集也是自然环境生态向好的写照。黑脸琵鹭是濒危鸟类,其休憩、觅食与飞翔的气质优雅、姿态安然,不被任何外界纷乱变迁所干扰,给我的内心带来平静与安宁。它也唤醒了人们对鸟类的喜爱,关注自然与世界,反思自我行为并萌生守护家园和美美与共的愿景!

图3李澳《黄海珍鹭》

四、传承与创新

江苏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对今天初出茅庐的江苏美术新人而言,既是滋养灵感的源泉,也是必须勇敢面对并超越的对象。他们对传统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当代青年艺术家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叛。古老的技艺与新兴的科技、地方性的审美与全球化的视野、个人的记忆与集体的历史。这些碰撞所产生的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充满张力的创造性转化,所以美术创作是多元素养的体现。令人欣喜的是,本届新人展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现出处理传统的成熟智慧——他们既不一味膜拜,也不轻率否定,而是将传统视为可以对话、可以重构的活态资源。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创作者能力的展示,也看到他们与观者、专家对话的态度,展示作品价值和个人潜力。正如展览中一件题为《秋水》的作品,试图在一片萧瑟荒寒的环境中寻找内在的生命力(图4)。这种萧瑟荒寒下掩盖着的生命力,似有一种不屈于严寒环境,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力量。荒寒是视觉主题,更是生命状态的隐喻,是对野逸精神的诠释,对物象回归本真的追求,是作者陈品岩对庄子“以天合天”哲学思想的艺术践行。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本届新人奖获得者。

图4 陈品岩《秋水》

同为南艺研究生的詹蔓洋,她的《春日熙熙》灵感来源于一次雨天候车。她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颇有感触,捕捉到了伞半遮半掩的符号特质和中国女性的温婉含蓄颇为相似,相对私密的雨伞空间,又未完全隔断与外界的连接。作者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之间,找到生活中个体与群体、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同时也在当下美术创作多元语境下摸索自己的艺术语言视角。

五、结语

第十届江苏新人美术作品展收到投稿2086件,去除外省86件,计2000件,其中中国画987件、油画466件、水彩水粉183件、版画127件、雕塑55件、壁画漆画33件、艺术设计11件、综合138件。而本届展览评选入选作品不超过500件。可谓参与面广,竞争激烈。当然,作为新人作品展也存在一些青涩之处。部分作品对传统的借鉴还停留在形式模仿层面,缺乏更深层的文化思考;有些技术实验尚显生硬,未能实现媒介与观念的有机统一;个别作品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过于直接,本土转化不够充分。但这些不足恰恰证明了这是一个真正具有成长性的展览,展现了江苏美术新生力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轨迹。

从江苏省第十届新人美术作品展整体来看,江苏美术新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在传统文化记忆与未来科技创想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传统艺术的生命之光正在不断拓展投射在当代艺术中,并且获得了更多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艺术家让传统绘画语言在当代语境中熠熠生辉,不断生长出适应新时代的色彩与光芒。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保持活力;江苏省新人美术作品展,青春正盛!

作者简介

陆晓云,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图片 | 来源于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