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庆龙、王法、吕少卿、刘玉龙主讲
11月20日,“薪火相传 墨彩新篇”主题座谈会在省现代美术馆举行。中国美协副主席、省美协主席陆庆龙,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王法,省美协副主席、省现代美术馆馆长赵震,省美协副主席、南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刘玉龙,省国画院副院长栾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路明,省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浦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书记孙仕荣,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刘方,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副院长(副馆长)赵怡文,南师大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谭雷鸣,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油画系主任蓝剑,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徐东生以及南师大美术学院、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师生近百人参加座谈会。活动由省美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吕少卿主持。
陆庆龙谈到江苏美术在文化强国中的定位问题,他认为,江苏美术有着深厚的积淀:活动数量多、规模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江苏的作品精致细腻,形成了温润的江南风度,这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是,若要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继续重视年轻美术人才的培养,唯有搭建完善的人才梯队,在夯实艺术“高原”根基的同时,全力攻坚艺术“高峰”,从而不断推动江苏美术向更高层次发展突破。此外,针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他认为,未来科技的发展空间难以估量,画家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创作效率、拓展表达边界,但核心前提是坚守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绘画本体属性,切不可对科技产生过度依赖。虽然科技的进步、信息量的丰富容易淡化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凸显现代性表达,但创作者依旧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动适配新时代语境、回应新时代命题,根据表现对象的特质动态调整自身的艺术语言。
王法说,新金陵画派通过具体实践实现了现实题材的艺术转化,形成兼具时代性与学术性的表达范式。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面貌,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民性和现实性。当下的美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变化,内容上从宏大叙事转向传承解构,方式上由之前更多的集体写生到个人创作,传播上由现场展览到全媒体传播。传统笔墨核心值得传承的是法度,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文以载道”的价值追求和“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我们要在作品中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追求“笔中有情、墨中有境”的精神高度,实现传统技法与当代语境的有机融合。我们要从西方绘画中吸收营养,从自然写生中获取源泉,作品才能鲜活、有生命力。
吕少卿更多从史学角度进行阐述,他说,笔墨在清代四王已经达到某种极致。笔墨首先是中国画造型的一个基础,不能当成一个单独的审美对象看待。诗意是中国画的根本,是中国传统写意的精神,部分当代作品过于直白,缺乏含蓄意味,许多美术工作者亟须加强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修养。当下中国在众多领域已经世界领先,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社会审美在变迁,创作场景在拓展,我们要去主动发现,感受生活,描绘生活。要适应数字时代,合理利用大数据,以理工科的思维做有组织的创作,服从国家的需要,结合国家的需要,推动绘画语言突破传统范式。要注意到,几乎不存在不兼具艺术性和人民性的经典美术作品。
刘玉龙说,艺术作品要打动别人,必须从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共鸣出发。艺术本体主要不在于借助情节性和文学性,而是通过二维静态图像表达去触动人们心底的思考,催发感情的自我升华。人的思想在已知范围内产生关联,美术家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通过色彩、形象、秩序等元素构成画面,让内在情感有所依托,传达出各种情绪,并引导别人的兴趣,去思考当代社会,这就是深入生活最主要的一个联系点。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体会不同,70年代画家见证了中国社会30年的高速发展,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对国家的重大建设场景充满创作激情。我们只有真正投入新时代,才能发现并呈现出这个时代的伟大。

座谈会现场
在提问环节,四位主席就新金陵画派的传承问题、如何融入有组织的创作、如何训练绘画感受力、江苏地域美术的特质以及江浙绘画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回答。与会人员表示,本场活动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深度,从中获益良多,将认真思考江苏美术的当代课题,深入人民大众,深挖精神内涵,完善艺术语言,力求创作出更多体现人民性、时代性、独特性的优秀美术作品。
来源 |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