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礼 | 历史维度下曲艺评论的演变、特征与未来走向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0月21日14:16
曲艺评论与曲艺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镜像” 与 “引擎”。从先秦瞽矇说唱的滥觞,到当代短视频传播的革新,曲艺历经数千年仍鲜活,而曲艺评论也从艺谚、随笔,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学术研究。当下,在数字化与全球化冲击下,曲艺创作有 “破圈” 的惊喜,比如抖音 “DOU 有好戏” 计划让 30 秒唱段实现亿级传播;也有 “内卷” 的困境,像传统书场面临观众断层,评论实践更是遭遇价值标准重构、话语体系更新的挑战。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维度梳理曲艺评论的脉络,为当代实践找方向、寻方法。

历史维度下曲艺评论的演变、特征与未来走向

文 | 安昌礼

  曲艺评论与曲艺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镜像” 与 “引擎”。从先秦瞽矇说唱的滥觞,到当代短视频传播的革新,曲艺历经数千年仍鲜活,而曲艺评论也从艺谚、随笔,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学术研究。当下,在数字化与全球化冲击下,曲艺创作有 “破圈” 的惊喜,比如抖音 “DOU 有好戏” 计划让 30 秒唱段实现亿级传播;也有 “内卷” 的困境,像传统书场面临观众断层,评论实践更是遭遇价值标准重构、话语体系更新的挑战。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维度梳理曲艺评论的脉络,为当代实践找方向、寻方法。

  一、传统语境下的曲艺评论:从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从技艺品评到文化阐释的转变

  在技艺本位的口头评论传统里,曲艺靠 “口传心授” 传承,评论也附着在表演中。艺谚是典型代表,苏州弹词艺人王周士《书品》里的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相声行内 “说学逗唱” 的划分,都是对技艺的规范,靠师徒相传守住曲艺表演的本体特质。还有民间观众的即时反馈。宋代瓦舍勾栏里,观众 “喝彩”“打赏” 能影响艺人调整演出,《东京梦华录》记载说书艺人会根据观众反应改 “垫话”,这种 “观演共生” 让曲艺始终扎根生活。

  到了明清,文人介入让评论转向文化阐释。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描述柳敬亭说书 “口角波俏,眼目流利”,不只是说技艺,还谈审美意境;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论 “曲情”,把曲艺和情感、伦理挂钩,加深了评论的思想深度。不过这时的评论有双重取向,俞樾想把曲艺纳入正统文化,郑振铎却肯定它的民间价值,说曲艺是 “民众思想情感最真实的反映”,这种矛盾也为后来的 “雅俗之辨” 埋下伏笔。

  二、现代转型中的曲艺评论:从清末到 20 世纪末,从启蒙工具发展到学科建构

  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背景让曲艺评论成了功能化工具。梁启超提 “小说界革命” 时,把说书当作 “改良群治”“开启民智”的手段;抗战时期,老舍写《鼓书艺人》,呼吁曲艺服务民族解放。这时候评论关注 “演什么”,比如评 “抗战说书”,既看宣传效果,也琢磨 “通俗化” 和 “思想性” 怎么平衡。

  1949 年后,曲艺评论进入 “体制化” 阶段,1951 年《人民日报》社论提出 “改戏、改人、改制”,确立 “人民性” 标准。评论《十五贯》,既肯定它 “反腐倡廉” 的主题,也探讨 “推陈出新” 的规律,但也存在过度强调政治标准、弱化艺术本体的问题,比如片面批判传统 “丑角”,让喜剧精神受了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后,曲艺评论走向学科化。侯宝林的《曲艺概论》界定了 “说唱艺术” 的核心,吴文科的《中国曲艺通论》构建了完整理论体系。评论方法也多了起来,有用考据学梳理曲种源流的,有用美学解读表演程式的,薛宝琨对相声 “幽默美学” 的阐释就深化了对艺术本体的认识。高等教育也助力不少,1984 年学者提出 “曲艺学” 构想,1986 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培养专业评论人才,形成了多层次评论格局,为曲艺传承提供了学理支撑。

  三、新世纪以来的曲艺评论:21 世纪至今,在守正创新中应对时代挑战

  一方面,数字化传播改变了评论范式。短视频平台上 “碎片化” 传播成主流,对此评论界有分歧:支持者觉得像河南坠子靠直播吸引年轻人,是传播方式的创新;质疑者担心快节奏剪辑破坏评书 “起承转合”,有 “技术异化” 风险。跨界融合也引发讨论,谭维维把华阴老腔和摇滚结合,有人认可 “破圈” 价值,也有人怕 “形式大于内容” 丢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现实题材创作也是热点,相声剧《子曰》用幽默解读传统文化,就有 “严肃内容娱乐化” 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都是在探索 “曲艺现代性”,核心是要搞清楚 “守正” 守的是文化内核,“创新” 是找寻传统与当代的联结。

  另一方面,学科化建设让评论更系统。2022 年 “曲艺” 进入本科专业目录,首批教材出版,全国高校曲艺教育峰会的举办促进了方法交流,比如用传播学理论研究观众,用文化研究解析性别叙事。但问题也存在,评论队伍专业化不足,很多人还停在 “经验性评论”,跨学科研究也滞后,像 “元宇宙书场” 伦理、曲艺 IP 开发等问题,还没形成系统评论成果,导致评论对创作的引导力不够。

  四、曲艺评论未来走向的核心:坚守本体、拓展边界、构建中国话语

  首先要回归艺术本体,深化规律认知。技艺上,要研究 “说唱” 的独特美学,比如评书 “扣子” 的悬念设置、鼓曲 “依字行腔” 的音乐规律,别把曲艺当成 “戏剧减省版” 或 “音乐附属品”。文化上,要挖掘曲艺的 “民间智慧”,像相声 “自嘲” 的批判精神、二人转 “跳进跳出” 的叙事自由,阐释它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还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传统剧目复排、现实题材创作、跨界作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现 “守正” 与 “创新” 的平衡。

  其次要拓展评论边界,回应时代命题。数字化时代,评论要关注全链条生态,传播上研究算法对观众审美的影响,比如 B 站 “戏曲区” 的弹幕互动;产业上探讨直播打赏对演员创作心态的影响,警惕 “媚俗化” 倾向。这需要借鉴跨学科方法,但不能被技术、数据绑架,要始终以 “艺术价值” 为核心。全球化语境下,评论要构建 “中国话语”,既要讲方言说唱的文化认同功能,比如粤语讲古维系粤港澳同胞情感;也要提炼人类共同价值,像侠义评书里的 “扶危济困”、相声里的幽默智慧,让曲艺评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最后要完善评论生态,强化人才培养。要建立 “创作—评论—反馈” 闭环,创作单位设评论专员,学术期刊开专栏,媒体平台建互动区,形成 “专业引领、大众参与” 的格局。人才培养是关键,高校要培养 “评论 + 创作” 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相关课程、搞工作坊;行业协会也可以组织活动,让年轻评论者既学艺人的 “手感经验”,又掌握学者的 “理论工具”。

  从艺谚到学科化研究,曲艺评论的演变是艺术成熟的见证,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面对时代浪潮,曲艺评论要坚守 “以艺为本”,把握核心规律,拓展视野方法。这样才能指导传统曲种进行数字化转化、规范跨界融合,构建中国特色曲艺美学体系,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魅力,成为 “未来的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安昌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家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家港市书画院副院长。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