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学新变
文 | 沈杏培
我这一次发言的题目是《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学新变》,主要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文学在近五十年经历的四次重要巨变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已有近五十年的漫长历史。这五十年的中国文学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经历了多次的转型,具有学科意义的转型大致有四次。
第一次转型是在1984-1985年,中国文学从价值层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文学从此前的工具性和政治本位向文学的主体性、审美性回归。1985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方法年”,学术界集中关注文学和史料学在方法论上的革新,加上西方各种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文学思潮纷至涌来,促成了中国作家文学主体性的增强,这些都为中国文学在新时期的转型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二次转型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在发表方式与媒介化路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榕树下”网络文学平台出现,博客也在这一年出现,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具有网络文学元年意义的作品诞生在1998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随后的新世纪初,网络文学开始勃兴,文学发表的介质开始由传统的纸媒转向网络媒体,文学发表方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这是中国文学近五十年不可忽视的一次重要变化。
第三次转型的时间节点大致是21世纪初的十年。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更为紧密,中国文学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更深更广。这一次的文学巨变伴随着这样几件全球化事件。第一件事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第二件事是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第三件事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事件,从大的社会语境,到文学自身的发展语境,标志着中国文学在新世纪初已经深度融入并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写作、出版、获奖,包括文学批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很多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民族化、本土化的立场,是没法准确把问题说清楚的,而全球化和世界性的视角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次转型是最近五到八年。为什么要定在这个时间,它的标志有两个事件。2017年召开了党的十九大,“新时代”成为2017年以来文学叙述、文艺叙述非常重要的主旋律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文学最近三四年在技术革新浪潮下呈现出显见的变化。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作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最近几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两三年的ChatGPT、豆包、DeepSeek、智谱清言等工具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简言之,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作为人脑智慧的产物,文学创作可能不再是人的垄断产品。几年前“小冰”的诗集写作,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创作的100多万字的人机协作长篇小说《天命使徒》,都意味着文学不再是人脑所独有的。因而,最近三四年或八年,文学从主流意识形态和技术迭代角度,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可以视为第四次深刻的转型。
第二个问题是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新变的一些具体维度。
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文学从内涵、外延、功能、研究范式等方面亟需更新或拓展。
第一,文学边界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亟需拓展。传统的纯文学/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纸媒文学与网络文学等二元形态已不足以界定文学的类型和差异。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学类型、现象,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史框架,值得关注。比如,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形成的社交媒体文学,如微信小说、微博小说、推特小说、知乎体小说;比如生成式AI文学,通过提示词,由人脑和机器协作创作出的文学;比如让读者通过选择参与不同叙述路径的互动小说;再比如融合了游戏、漫画、影视等类型的跨媒介叙事,都值得关注、定义和阐释。
第二,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范式亟待更新。面对新的文学类型和现象,作为评论家或研究者,面临着三个层面的自我更新。第一个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要从传统的以文献作为主要载体的书斋式、封闭式、自说自话式、自娱自乐的研究范式,向在场、对话的研究范式转变。第二个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主体要从阐释者、立法者向对话者、提问者、策展者转变。传统文学批评扮演的是对文本和研究对象的专业阐释和理性评判,新的文学现象和新的类型互换文学研究者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这些新类型、新文本、新现象、新问题进行策展、提问、对话和争鸣。第三个方面,新的时代语境召唤学术研究视野的更新和拓展。当前的学术研究,除了要具有学科视野和中国立场,对一些重大问题和新现象进行研究,还需要具有“在世界中”(worlding)理念。“在世界中”,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术语,他将名词“世界”动词化了,意在提醒我们,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变量之中,学术研究也应该在一种动态变化的世界视野下进行。
作者简介
沈杏培,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