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繁花》见证时代的辉煌变迁
“盛世繁花”,一个可以拨动无数中国人心弦的名字。苏州交响乐团从苏州这个充满独特江南色彩的地域出发,以它为名,以音乐作媒,在声声演绎之中讲述了一段独属于当代中国发展的辉煌历史。作为2025年紫金文化艺术节的展演节目之一,我想今晚这场演出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艺术的盛会”,也让人真正感受到“人民的节日”这一理念带来的激动狂欢之情。
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周湘林老师作曲的《金鸡湖序曲》。这曲交响为“盛世”开场,由小号柔和细腻引入,提琴温暖内敛承接,伴随三角一声空灵传音,乐队全体如同画笔一般,为我们徐徐铺开这幅充满现代活力的苏州城景画卷,展现出一番“盛世”全景。提琴主题的句句重复,伴随各乐器的欢快跳音交织,像是走进了苏州城的大街小巷,每个角落充斥着人间烟火气。
在此之后,乐曲又进入了一段连绵而柔美的主题,小提琴为主旋律,温柔句句诉说,加上管乐轻轻渲染,仿佛来到苏州河畔,听苏州美人娓娓道出三千年来一砖一瓦的建设来历,为之后展现的欣欣向荣埋下伏笔。随后,在小号的带领穿越之中,乐曲在具有传统苏州特色的评弹曲调主题下不断上扬,接连发展,弦乐与木管融合缠绵,似精雕细琢的绝美苏式手工艺品。虽是西洋乐器,但竖琴的句句点缀却为整个乐段增添了几分东方梦幻气质,与提琴大幅度的长旋律线条勾勒共同为“盛世”画卷填色铺彩,整个繁荣昌盛,宽广祥和的江南城景栩栩如生、渐渐清晰,令人叹为观止。
主题旋律持续进行,连绵不断,马林巴与定音鼓的加入与竖琴连接,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与主奏的管弦乐回到主题旋律。此时的主题演奏与初听时相较更为紧凑、激昂、繁华。旋律句句重复递进,好像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在次次热血与声声誓词里渐渐走向一片繁荣富强……
只是开场,就已经令我内心久久不能平息,苏州交响乐团通过音乐让我深刻见证到时代的辉煌变迁。在听完整场演出后,灵魂深处的那一处热血仍在汹涌澎湃。我想,作为一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一名艺术学习者,在未来应该继续加倍用心学习、聆听、感受,用自己所学所感,发挥出艺术该有的力量,讲好属于自己、属于社会、属于国家乃至世界的故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表演专业 周睿甜

中西辉映的音响繁花
2025年10月13日晚苏州交响乐团音乐会《盛世繁花》在江苏大剧院音乐厅奏响。该场音乐会由苏州交响乐团向国内老中青三代杰出作曲家委约创作,包含六部表现古今苏州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主题的、风格多样的原创作品。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是中间三首中国传统戏曲或民族音乐与西方大型管弦乐交相辉映的作品。
郝维亚作曲的《音乐故事——孙武》让整个管弦乐队为昆曲须生徐昀的念白伴奏。徐昀的念白昆腔纯正,铿锵顿挫,余韵悠长,诵出孙武于乱世感怀民生多艰而精研兵法以止戈的人生追求,以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政治智慧。一般来说,昆曲武场以打击乐器伴奏相对热闹,文场则仅以曲笛、笙、三弦、琵琶等少量乐器辅助伴奏相对较静,而西方交响乐的音乐织体密度很高,但在这支曲子中,整个管弦乐队的伴奏并不喧宾夺主,而是配合昆曲须生的念白内容,在恰当的时刻自然合理地起到或营造叙事背景、或烘托情境气氛、或契合角色心境的作用,让观众更沉浸地与念白所吟诵的孙武的故事和心境共鸣。念到终处,曲到终处,观众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梁楠作曲的音乐作品《丹曦》,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二胡与西方大型管弦乐队合奏的大胆创新之作。现场的指挥朱立元以及二胡演奏家和管弦乐队倾力合作的状态让观众一目了然,可惜最初二胡演奏部分的音色让人略觉突兀,与管弦乐队的合奏听起来并不和谐悦耳,到后面某些时刻,二胡独奏的音量甚至完全淹没在庞大的管弦乐队合奏中。直到作品中一段经典陕北民歌《东方红》的熟悉旋律响起时,观众才为之振奋。此时,作曲家对优秀革命歌曲旋律的致敬,对《丹曦》所表达的传承《东方红》精神的主题更加意契神合。
徐孟东作曲、陈勇评弹作曲、翁思再作词的《丁香花开》作品虽短,却成功表现出传统苏州评弹与西方大型管弦交响乐同台的魅力。评弹艺术家谢岚的演唱极为精彩,苏韵绵长、余音绕梁,音色极美,让在场观众切身感受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含义。人声的精彩演唱可谓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但并不是说管弦乐队的表现可被忽略。管弦乐队的演奏出色地映照着评弹唱词所传达的坚贞高洁的主题,且恰到好处地烘托那深情、忠贞、持守的情境气氛。一曲终罢,音乐所象征的丁香花那婉约魅力和坚韧品格令人回味无穷。
总体来说,《盛世繁花》音乐会,以中西及古今音乐互鉴共鸣的创新思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在民族和世界之间进行音乐对话,用丰富的音响层次和艺术元素表现了苏州城传承优秀文化、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景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胡晓燕

《盛世繁花》:对江南文化的礼赞
《盛世繁花》是一场融合江南文化与时代气象,汇聚不同代际作曲家音乐风格的交响乐演出。音乐会以周湘林的《金鸡湖序曲》开篇,明亮的小号音色先声夺人,营造出旭日初升的蓬勃气象,为整场演出定下温暖、坚定的色彩基调。本场演出集合了管弦乐、昆曲、二胡、评弹,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第二首作品郝维亚的《音乐故事——孙武》,昆曲须生徐昀与管弦乐队的精彩配合叙述了历史人物孙武在乱世中的抉择,同时点明了中国艺术形式与交响乐、古与今对话的演出主题。
本场演出的作品中,作曲家多以中低声部的动机展开主题,呈现出整体向外延展的音势,体现了继往开来的寓意。《丹曦》通过二胡与交响乐队的交织营造出晨曦初露、丹霞初现的氛围,二胡的独特音色充分展现中国民族器乐的色彩,在中西乐器的对话中保留了中国民乐的个性。
在《丁香花开》中,评弹声腔、琵琶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对比展现出差异与和谐的动态平衡,评弹演员谢岚的声音时而纤细如丝,时而温厚有力,音色的变化与情感的转折紧密呼应;她以细腻的语调和极具韵味的声腔塑造出人物内心的丰富情绪,使听者在苏州评弹所特有的吟诵与叙事之间感受到情感的流动;乐队则以丰富的织体与色彩变化作为支撑——当人物心境平和时,弦乐以柔和的铺陈营造出悠远的意境,而在情绪激荡处,铜管与打击乐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击,进一步烘托出交响乐作品的内在张力;人声与管弦在对话与呼应中,共同构筑了一个由细节情感延展至宏大叙事的音响空间。
《挚爱》作为中提琴协奏曲段落,中提琴在乐队织体中穿行,弦乐组的拨奏温暖而富有弹性,衬托出中提琴介于明亮与浑厚之间的柔和音质,展现出柔情与思想的交错;其中打击乐和铜管的突然介入凸显了主题的对比,丰富了作品的情绪张力。
最后一曲《走向未来》中,乐曲以铜管引入,旋律线条明朗,进行曲的节奏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走向未来的轻快步态,呈现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开阔意象。
《盛世繁花》作为由六部原创作品构成的叙事整体,通过“历史-文化-情感-未来”的叙事路径呈现从古至今、承上启下的叙事意图,尤其是最后一曲《走向未来》中,以音乐的不断推进展现时代向前的磅礴之势,形成情绪上的高潮与落点。这种散文式的结构使作品呈现出风格上的多样性,但也面临主题之间连贯性稍显松散的问题——部分段落之间在调性、动机风格转换上稍显突兀,且部分材料难以在结构上得到充分展开。此外,地方曲艺、民族器乐与交响织体之间的衔接也需在演出节奏与音乐创作上进行更为精细的把控。
《盛世繁花》在创作与演绎层面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它不仅是对江南文化的礼赞,也是交响乐与地方文化互动的一次尝试,在地方原创与交响表达的融合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作为地域性原创交响乐作品,《盛世繁花》在配器上并未追求极端前卫,而是通过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增加了现代作品的可听性和文化底蕴。
美中不足的是,昆曲念白、二胡演奏、评弹中的琵琶演奏部分在与整个乐队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音量难以与乐队抗衡的现象,这是当代中国传统音乐创新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关乎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如何保存本真性,需要在中西音乐的碰撞中继续探索。
整体而言,本场演出充分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与交响语言的对话性,展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文化本位意识。在当代作曲家与演奏家的不懈探索下,中国传统音乐正如盛世繁花,在充满开拓与碰撞的当代音乐创作中重现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可塑性,象征着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的再次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