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剧《郑板桥》自2023年首演以来,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刻的文化内涵、成熟的艺术品质,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记者对话该剧主演、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李政成,解锁本剧的台前幕后、探索扬剧之传承发展,深析创作,以飨读者。
问:众所周知,您8岁登台,与扬剧相伴一生。《郑板桥》这部作品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政成:我出生在扬剧世家,小时候父母问我:“学戏很苦,你愿意吃这个苦吗?练功很累,你愿意受这个累吗?”我坚定回答:“我愿意。”从艺48年,一路走来,兼工文武,一步步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提升了创造的能力。在我戏曲生涯的最佳时刻,有幸相逢《郑板桥》,之前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后续有更好的表现。这部《郑板桥》正是我平生艺术追求的一个落点、一个标的。
问:请简要介绍本剧的创作历程。
李政成:这是我与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合作“古典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初读剧本,我兴奋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我看到了这部剧的文化价值,也看到了自己能把郑板桥这个人物塑造成什么样子。我坚信这次创作能实现扬剧艺术的高峰。但是,当时所里没有经费推进这部剧,想到它可能因此与我擦肩而过,我焦虑得彻夜不眠。这时,罗周院长、韩剑英导演,还有边文彤、蓝玲、邢辛等所有主创老师都对我说:“没钱没关系,咱们先做事,一定要把这个剧推出来。”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令我深深感动、备受激励。终于,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将《郑板桥》稳稳地立上舞台。
问:剧中您最喜欢的段落有哪些?
李政成:我特别喜欢兰竹石“三画”,表演上最能体现郑板桥的个性特点。画兰时,我们用的是戏曲传统大开大合的表演方式,拟态兰花的飘逸、张扬板桥的洒脱。画竹时,导演提议使用“起霸”动作,我又融入了武术里太极的形体,既体现郑板桥开仓放粮时的纠结,又表现了竹子坚韧不屈的个性。最后的画石,我们选择了稳健、坚定的姿态,以静态表现再加上56句唱词层层递进,效果极好。又如“道情”用剪影展开“诗书画”三绝画卷,“归客”载歌载舞,以“跑驴调”体现人物之风趣诙谐,“狗肉”以“狂”“怪”铺展郑板桥的生活态度……事实上,这部剧每一场都有亮点、看点,单独拎出每个段落,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折子戏。
问:《郑板桥》在唱腔设计上有什么特色?您对扬剧男腔演唱有什么心得?
李政成:本剧择用的曲牌都是最传统、最基础的扬剧曲调,如梳妆台、大开口、堆字大陆板等。唱腔运用上,记得母亲传艺时对我说:“男借女腔是最高明的用法。”就是在男腔里融入女腔的润腔技巧和曲调选择,从而令声腔更丰富。比如清板,因为对气息控制、声音转换、润腔细腻度的要求很高,一般只用于女腔曲唱。而在《郑板桥》核心唱段中,我就用上了清板,也格外注重声腔的干净度、气息的“托腔保调”。最好听、最动人的旋律与润腔,才是观众最喜爱、最期待的。我想,在扬剧生行唱腔的完成度和运用上,我找到了新的探索路径,使之更规范化、体系化。
问:请谈谈《郑板桥》与扬州地域文化的关系。
李政成:我的家乡扬州是美食之都、运河之都、文化之都,我听着、唱着“板桥道情”长大,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以扬剧演绎板桥先生,文化气息一脉相通。剧中有扬州的美食、美景,有虹桥、有雕版,还有“三把刀”……3年来,我们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香港等地演出了60多场《郑板桥》,以戏曲艺术与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把对扬州的宣传推广做到了极致。无论何时何地,观众听到《归客》堆p p字:“那虹桥樱桃、隋堤杨柳、常记酒人个个、诗人某某、璨烂花径、点点沙鸥;思故地如美人风流依旧,却叫她执手间笑我白头……”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为文学、为表演、为曲唱,更为每个人心里最美的扬州。
问:人们都说您演出了一个“活板桥”,您觉得自己与郑板桥有何精神契合?
李政成:记得初演《郑板桥》时还在创作磨合阶段,表演上更多是“形似”。随着演出场次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走进郑板桥的内心,我就是他,他也是我,这种“形神合一”“人戏融合”的表演状态,十分松弛、松快、欢愉,是很幸福的舞台体验。其实,我内在也有“狂”的一面,这种“狂”源于对自身艺术功底的信心,这种“狂”体现在人物塑造和创作上的不轻易妥协。曾几何时,我也被不公正的评判伤害过、动摇过,深陷迷茫,几近崩溃,是朋友们真挚的鼓励、观众们热忱的喜爱支撑着我,令我廓清迷雾,坚定了前行之路,也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郑板桥》首演至今,始终在精益求精地修改,8月18日我们在江苏大剧院演出后,还收集了28条意见,涉及表演、道具、服装、灯光等方方面面。手帕的颜色、花枝的疏密、气息的收放……逐一甄别、不断优化。像这样的反复打磨,我觉得也是一种“狂”,痴狂的“狂”。所谓十年磨一剑,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不留任何缺憾。
问:身为演员,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李政成:母亲跟我说过:“做演员就得管住自己。”数十年来,我的体重、体型基本没有变化。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必须是最能体现艺术风格、最完美的形象状态。演员连生病都得“选时间”——遇到重大演出、赛事,千万不能感冒、发烧,天冷赶紧添衣,天热及时脱衣,“管”好生活里每一个细节,也就失去了任性的快乐。何况跌打滚爬,伤痛相伴半生,我的肩、肘、腰都有伤,年底还要去做脚部手术,所有武戏动作都是忍着痛楚完成的。但我不觉得苦和累,因为我也时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接到《郑板桥》剧本,是快乐的;将之完美呈现,是快乐的;台上台下与观众热情交流、掌声与欢呼扑面而来,是快乐的;扶持年轻一代扬剧人一点点成长、成熟,也是快乐的——不只快乐,更觉幸福。那一刻,我所做的、所承担的一切都有了意义。明年,我与弟子们计划师生同台,完成《郑板桥》传承演出,那也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