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协会动态
追寻原始祭祀仪式中的生命激情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2年02月22日09:44
苏州芭蕾舞团前段时间在北京天桥剧场向首都观众献演了两场《精品荟萃——春之祭》。其中下半场演出的现代芭蕾经典《春之祭》,是建团14年的苏芭于疫情中排演的首部引进版权之作,同时也是中国首度引进美国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创编于1974年的该剧版权。作为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苏芭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排练中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排练老师亚历山大·扎伊采夫2020年8月通过跨国线上排演的新模式指导苏芭演员们排练。苏芭《春之祭》于当年9月在苏州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追寻原始祭祀仪式中的生命激情

——评苏州芭蕾舞团泰特利版《春之祭》演出

芭蕾《春之祭》剧照

苏州芭蕾舞团前段时间在北京天桥剧场向首都观众献演了两场《精品荟萃——春之祭》。其中下半场演出的现代芭蕾经典《春之祭》,是建团14年的苏芭于疫情中排演的首部引进版权之作,同时也是中国首度引进美国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创编于1974年的该剧版权。作为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苏芭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排练中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困难,排练老师亚历山大·扎伊采夫2020年8月通过跨国线上排演的新模式指导苏芭演员们排练。苏芭《春之祭》于当年9月在苏州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西方音乐史、舞蹈史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尼金斯基根据斯特拉文斯基同名作品编舞的《春之祭》都是颠覆性、转折性的存在,开启了现代主义音乐和现代舞的帷幕,对之后的西方现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因而,苏芭引进版权演出的美国著名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改编的现代芭蕾《春之祭》,对中国芭蕾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芭蕾美学理念、发展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西方音舞史上《春之祭》出乎意料、似乎突然的出现与转型自有其必然性,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一个重要文化、文艺思潮的产物。达尔文进化论彻底颠覆了人类对自然进化发展的认识,美国社会学、人类学家摩尔根则把进化论思想运用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研究,其皇皇巨著《古代社会》从进化论视角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实际情形和基本规律,其实证研究对人们传统的人类观和社会观,尤其是对西方传统的宗教人类观、社会观无疑是颠覆性的,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泰勒、弗雷泽、列维·布留尔、马林诺夫斯基等美英法人类学家的研究,让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从未如此全面深刻认识过的原始社会,以及这个阶段的生活状态、文化风尚,加上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侵犯掠夺和道德堕落、弊端危机正在逐渐呈现,所谓现代文明扭曲了人的本真和本性,让人厌倦,使得其时文化精神中的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明显褪色,而人类学发现的原始社会和原始文化却没有现代文明的虚伪,原始人更贴近自然,质朴本真、血性激情,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勃勃生命力,于是,崇尚原始人的本真生命力、追寻返璞归真的原始精神,成了一些具有先锋精神的文化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直接推动了当时精神文化领域里原始主义思潮的兴起。画家马蒂斯和高更、作家劳伦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等等都在各自领域创作出了原始主义的代表作。这个思潮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文艺创作中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文艺评论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原始主义思潮视角来看,斯特拉文斯基交响乐《春之祭》的艺术追求和意蕴并不深奥难解,而尼金斯基据此而创编的芭蕾舞剧《春之祭》也得其精髓,展现出原始主义的精神和审美特征。交响乐《春之祭》展现了对一个原始部落祭祀仪式及过程的描摩、理解与把握,其技法、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是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尼金斯基根据音乐编舞的《春之祭》,尽管被斯特拉文斯基抱怨这次改编不懂其音乐,但有一点把握得很准,即其中展现的原始祭祀仪式诡异狞厉中的神圣、粗蛮迷狂中的虔诚、神秘互渗中的本真。原始祭祀仪式基于原始思维的神秘互渗律和原始人的图腾崇拜,通过牺牲品的献祭仪式,以一种神话想象的通神方式表达对自然神祗或祖先的敬畏崇拜和虔诚祈望,在原始人的神话想象中,春天正是神祗苏醒和作物播种的季节,此时献祭,助推神祗和牺牲品重生,可祈求作物猎物丰收、部落子嗣兴旺、灾害祛除远离。在斯特拉文斯基与俄罗斯艺术家、考古学家罗耶里奇共同编撰的剧本基础上,尼金斯基以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和把握方式将音乐的原始仪式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舞蹈从语言、方式到精神实质,都背叛了古典浪漫主义芭蕾,由此,《春之祭》完成了对古典音乐和芭蕾的现代主义转型切割。从首演并不成功到以后被不同编导数十次改编演出,如果改变了《春之祭》最初原型版本的精神实质与审美追求,那么这种改编肯定是不成功的。

以此看来,苏芭创编排演的现代芭蕾舞剧经典之作《春之祭》,恰恰是一个尊重凸显原型精神的成功版本。从苏芭演出的这个泰特利版本来看,尽管结合古典芭蕾和现代舞技巧融入了自己的舞蹈语言,创新了动作语汇和概念,使作品成为技巧难度最高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祭祀仪式中的牺牲品也由柔弱少女换成了更具力量美的少男,苏芭演出版还对服装、灯光、布景等作了重新设计,但依然紧紧抓住了原始仪式的精神内核,即原始的激情、诡异的粗犷、崇拜的虔诚、牺牲的崇高,却不全然止于此,又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和现代芭蕾元素,总体上呈现出3个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舞蹈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感觉。《春之祭》不讲故事,舞者也不穿足尖鞋,完全不守古典芭蕾的动作程式,却更注重于强化舞蹈的肢体语言与自由律动,舞蹈动作的频率快、幅度大而有力,有些动作甚至具有杂技般的高难度。演出中,演员几乎全程处于亢奋状态,却又注重舞蹈动作与身体的对话,以演员体验式的投入来展现祭祀仪式中人物与自然神秘互渗的狂暴和激情,突出崇拜和牺牲的崇高以及浴祭重生的渴望。舞蹈语言的本体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弘扬,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力。

二是注重凸显原作内核同时强化语言创新。《春之祭》原作于1913年在巴黎首演并不成功,但有识之士却看到了作品的创新潜质和厚重的内涵。苏芭演出的泰特利版正是在汲取原型的精神内核与舞蹈语言的创新上下足了功夫,既有原型的神秘粗犷、虔诚崇高,又淡化了原型中原始部落的民族民俗民间色彩,服装简化为现代舞的贴身演出服,道具布景也作了简化,更加突出肢体韵律和动作力度,注重展现现代芭蕾动作舒展有力、韵律自由之美。这种取舍和创新使苏芭演出的《春之祭》既有原型的精神厚重和震撼感,又有现代舞蹈的审美气质和时代气息,观赏起来毫无违和感。

三是着力展现舞蹈造型的场面感与雕塑美。《春之祭》的崇高凝重与现代感,在听觉上体现为音乐的诡异阴沉、古怪焦躁、粗诞颠狂,在视觉呈现上则非常注重舞蹈场面和舞蹈动作的造型美和雕塑美,伴随着有灵大地与万物的苏醒,牺牲品的选取呈展、献祭仪式的上演,舞蹈场面造型诡异中飞动有力,似流动的雕塑,或仪式感强,或灵动欲飞,或狂野怪异,或庄严肃穆,将人体的力与柔同舞蹈的造型、流动之美展现得充分又有张力。在持续狂诞的舞蹈后,祭品男子在众人膜拜中力竭升天而亡,这个献祭仪式高潮的场面造型,在牺牲的惊悚中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和震撼力,使崇拜的虔诚、牺牲的崇高氛围得到了充分渲染。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