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协会动态
这次成功的“带土移栽”,蕴藏着传统文艺“复兴秘笈”!
来源:江苏省曲艺家协会   2024年03月08日15:27
2023年6月,以扬州曲艺一代宗师命名的少堂书场在扬州戏曲园揭牌,开场说书,扬州曲艺又添传承展示新阵地。半年多过去,这家书场演出不断,相继推出了《梨花又开放》《一江清水向北送》等上乘之作,并入选“首批江苏省曲艺家采风创作基地”。

2023年6月,以扬州曲艺一代宗师命名的少堂书场在扬州戏曲园揭牌,开场说书,扬州曲艺又添传承展示新阵地。半年多过去,这家书场演出不断,相继推出了《梨花又开放》《一江清水向北送》等上乘之作,并入选“首批江苏省曲艺家采风创作基地”。

传统书场迎来凤凰涅槃,背后是传统文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复兴秘笈”。

人间烟火与传统曲艺的“双向奔赴”

扬州曲艺团搬进了宽敞的戏曲园,办公室、排练厅等设施一应俱全,百姓听书赏曲有了好去处。高兴之余有烦恼,新书场准备冠名“少堂书场”。不巧的是,此名早在多年前就被名叫“皮包水”的饭店注册了。

“听书要听王少堂,看戏要看梅兰芳。”王少堂的评话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的细腻说表征服了观众,也让他成为受业界普遍认可的评话大师。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召开的全国曲艺代表大会上,王少堂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所以,扬州曲艺团新建书场希望冠以“少堂”之名,足见其对前辈的敬重,也彰显了传承文化的决心。

皮包水饭店的老板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小就喜欢扬州评话,退伍转业后自谋生路,从路边小面店做起,逐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许是天生对扬州评话热爱,也许是想在激烈的餐饮竞争中找个窍门,就别出心裁地在饭店里设立了书场,还特地注册了“少堂书场”商标,专请扬州评话艺人到饭店说书。饭店淮扬菜做得正宗,又开在热闹的历史文化街区,再加上有扬州评话的精彩表演,其特色经营让游人边品赏淮扬美食,边欣赏扬州地方文化,觉得物有所值。本地人也乐于到皮包水饭店招待客人,以扬州美食和地方文化尽地主之谊,显得特有面子。

皮包水的饭店老板得知扬州曲艺团的烦恼后,主动出手相援,将“少堂书场”商标无偿转赠。社会各界在对其义举大加赞赏之余,也希望将“少堂书场”移入戏曲园后,继续保持民间书场的魅力。

此前的“少堂书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与市场无缝衔接,让文艺随行就市,人间烟火与传统书场美美与共。有的人就为了听一段扬州评话,赶到“皮包水”点一笼包子;更多的人,本来就是早茶铁粉,用餐时听一段“加料不加价”的扬州评话,口腹之福、视听之乐全有了,从而成为早茶和评话的“双料铁粉”。所幸“少堂书场”移址后不负众望,老书新说,新书活说,无论是《梨花又开放》,还是《一江清水向北送》,都是冒热气、接地气的上乘之作,吸引了众多新老书粉,让传统书场焕发出了更大的生机和魅力。

“带土移栽”成传统书场复兴“秘笈”

城市绿化少不了移栽树木。一般移栽大树时都是连根带土裹得严严实实,这样栽下去浇水施肥,很快就会“醒棵”,这就是“带土移栽”。带土移栽可以让大树尽快融入新环境,确保成活率。扬州“少堂书场”换了个地方挂牌,又何尝不是一次移栽。而在扬州曲艺团再度挂牌的“少堂书场”之所以生机不减,就是因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带土移栽”。

“少堂书场”“带土移栽”的土是什么?是让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意识,是让文艺引领时代风尚的创新意识,是让文艺融入社会生活融合意识。

目前,传统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年轻人消费需求自有主见,审美趣味丰富多彩,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使人们眼界大开,多元文化交融产生新艺术,多变审美趣味催生新热点,多元消费需求滋生新变化。传统艺术发轫于传统社会,要“移栽”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也必须靠拥抱现代社会,服务百姓大众的“带土移栽”确保“成活率”。

一个个传统艺术华丽蝶变的生动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蓝印花布的传统艺术元素经提取后,不再是灰头土脸的土老帽,而是转身为都市丽人的时装、寻常人家的装潢、富有情调的四件套,萃取、融入、转化、催生的系列“神操作”,让蓝印花布活了过来,回归百姓生活。越剧《新龙门客栈》沉浸互动体验式演出,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时代之魂。它不是老电影的戏剧翻版,而是为现代观众量身打造的小剧场先锋之作,传统戏剧的东方美学精神一以贯之,现代消费的艺术价值充分彰显,观演互动的戏曲生态和谐自然,看过此剧的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艺术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入门门槛极高的“阳春白雪”,但其实,优秀的传统艺术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维度,经历历史的洗练而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传统艺术作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巧夺天工。它向来不是温房保护出来的娇艳花朵,而是傲霜斗雪的参天大树。优秀的传统艺术,无一不是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伟大创造,无一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互动。因此,传统艺术要“移栽”到新时代、新环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脱离社会,与百姓水乳交融。

三把“金钥匙”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传承传统艺术的重任,要求我们必须想到百姓所盼,致力活化转化,用三把金钥匙推动传统文化扎根人民,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打造让传统艺术无限增值的新业态。艺术生产不能自娱自乐、曲高和寡,要与消费端密切互动、互相成就,在校正方向中树牢民本情怀,在精益求精中锤炼艺术作品,并且和其他文化产业形态有机融合,打通文化产业生产链路,打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构建让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新路径。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艺术既有生存发展的挑战,更有凤凰涅槃般的机遇。新时代下我们要立足技术变革潮流,利用数字科技,掌握并运用传播规律,构建更接地气的艺术传播话语体系,让传统艺术保持原真性,彰显时代性,体现引领性,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受艺术之美,传承历史文脉。

树立让传统艺术保持原貌的新理念。保持原貌不是刻板地不对传统艺术做任何更改,而是从业者童叟无欺铸其魂,恪守传统护其貌,创意引领美其颜,随行就市扬其韵,传统艺术精华经萃取后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活下来,火起来。同时也要意识到将传统艺术列入非遗予以保护,是在保护传统艺术内核和底蕴能够生生不息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多投入、社会多支持,艺人当自强的传承新机制,引导非遗焕发活力,回到民间,回归生活。

“带土移栽”就是要不丢“以百姓心为心”的优良传统,不忘传统艺术从业者的角色定位,不图获奖排名的浮利虚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谋活下来火起来的妙招,涵养良好的传承生态,使其始终屹立在社会坚实的大地上,也让我们步入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美美与共的新天地。

作者:李广春(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