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曲艺热评
刘旭东 | 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评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7月21日10:46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创作的歌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响亮的品牌价值。其中的“她”字是刘半农先生的发明,在这首歌中却有多种解释,有人说是祖国,有人说是恋人,就像郭沫若的“炉中煤”一样。

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评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旭东

几天前我读过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本,感到喜出望外。今天看了江阴评弹团的演出,更是惊喜。从文本到舞台,从演员到舞美,从说表到唱腔,这个评弹是立住了。舞台呈现十分成功,感人动人,而且具有文化价值。我没想到江阴评弹团有这样的阵容,这样的水平,真的是可喜可贺!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创作的歌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响亮的品牌价值。其中的“她”字是刘半农先生的发明,在这首歌中却有多种解释,有人说是祖国,有人说是恋人,就像郭沫若的“炉中煤”一样。诗无达诂。100多年后,江阴人又通过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赋予这个“她”字以新的含义,这就是刘氏三杰的祖母和母亲。祖母夏氏、母亲蒋氏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却在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她们的故事看似平凡,却浸透了文化的汁液,它让今天的观众从中得到启发。

关于刘氏三杰的文艺作品已有不少,但这部中篇评弹将焦点从刘氏兄弟身上移开,对准了他们的祖母和母亲,可谓别出心裁。它找到了刘氏一门三杰的成长之因。这真的太宝贵了。这是一种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太平天国的战乱引起了刘家的灭门之灾,夏氏一夜之间失去丈夫和公公。如果不是她的坚守,就不可能有刘家后来的故事了。她领养了同族的孩子刘宝珊,捡养了弃婴蒋氏,撑起了刘家的一片天。她的坚忍不拔,她的善良大爱,是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她只活了57岁,但却完成了上苍赋予的使命。蒋氏更为传奇,这个被抛在冰河上的女婴,如果不是夏氏的慈爱,早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暗夜之中了。历史的偶然,总是能激发出惊天的传奇。蒋氏先与宝珊兄妹相称,而后结成夫妇,她成了刘氏三杰的母亲。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这些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耀眼的人物,都由她而生,因她而生。蒋氏只活了35岁,但她的生命却转化为三杰的生命。伟哉壮哉!由夏氏而蒋氏而三杰兄弟,文化的力量一脉相承。刘半农对自己的祖母情深款款,他将家中的堂屋起名为“思夏堂”,从中可窥一斑。

评弹的作者善于选材和结构,上中下三回各叙一事,又从这一主体事件中铺陈人物,解剖心迹,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上回《野毛头》从孩童戏闹的矛盾中,交待宝珊和妹妹(蒋氏)的身世,写出了儿童心理,写出了生活的贫苦,两个孩子就着芝麻糖闻香,以及对鸡蛋的渴望,充分显示了饥饿困乏之下孩子的心理特征。而夏氏对邻妇的忍让,则显现了一种坚苦、明理的处世态度。最平易的行为,却是最有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具体写照。它们对宝珊和妹妹的耳濡目染,绝对不可小觑。正是诸如此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最终形成刘氏的家风,形成刘氏三杰成长的必然。中回《亲上亲》从宝珊与妹妹成婚写蒋氏认母,进一步写出夏氏对明媒正娶的坚持,实际是对礼的重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坚守。下回《积善家》写夏氏对不相识的远亲的救助,突出她的善良诚信。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善良的种子,终于结成刘氏三杰的正果。它让观众相信,这一切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我们甚至可以推想,只要这种文化的根脉代代相传,即使没有刘氏三杰,也会有王氏三杰,张氏三杰。

至此,可以说,这部中篇评弹表面上写的是家风,实际上写的是文化。夏氏蒋氏言行举止中所渗透的是对传统文化中许多价值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认同,诸如温良㳟俭让、勤俭持家、俭以养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以诚、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施恩不图报等等。她们既是文化规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化身。它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教我如何不想她》还有一点值得叫好,即它的“最评弹”的特色。它的题材旨趣与《玉蜻蜓》《珍珠塔》等评弹经典最为相近,既传奇又抒情,看起来是身世之谜、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而无一点说教味。同时,它的表演也发挥了评弹的特长,说表之生动,唱腔之优美都为此作添色许多。诸如第三回夏氏到三叔家借钱一节,演员在三叔和侄儿平安之间围绕茶叶和鸡蛋的对话,富有机趣,每一句台词都有潜台词、话外音,满满的市井俚俗之态。这种艺术品质特别值得许多主旋律作品学习借鉴。

总之,《教我如何不想她》是苏州评弹界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新收获,在当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这样的作品中是可以得到见证和传承的。它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而且一定会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我相信,经过进一步的打磨,这部作品一定能够走出江阴,走到苏州评弹的广大观众中去,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专业,获得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著有影视评论文集《聚沙集》、电视评论文集《惊鸿集》和文艺评论文集《依仁集》、散文集《吾乡食物》、《吾乡风物》、诗集《人生到处》等。曾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