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协会动态
影视评论 | 陈琰:道德困境中的包容与悲悯
——从电影《左右》到电视剧《亲爱的小孩》的改编
来源: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年03月26日15:56
2022年4月,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在央视八套正式上档,此剧是根据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剧本的电影《左右》改编而来的,正是基于此,电视剧改编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道德困境中的包容与悲悯

——从电影《左右》到电视剧《亲爱的小孩》的改编

文 |陈琰

图为《亲爱的小孩》宣传海报

2022年4月,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在央视八套正式上档,此剧是根据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剧本的电影《左右》改编而来的,正是基于此,电视剧改编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电影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的改编,电影的传播使得整个故事已广为人知;其次,电影《左右》播出距离今天已经过去十年有余,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十年前电影的冲突内核是将生与死写进伦理困境中引发观众思考,用冲击性的极端叙事把观众带入到导演预设的伦理逻辑之中,挑战了大众惯常的伦理认同。而今天的荧幕共识是,对“生命”或“人”的尊重是超越于伦理之上的,这样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共识,就会自然而然的抵消掉导演精心构建的叙事之网。错与对,性与爱,是与非,是否能借助电视剧文本形成比电影文本更加多层次,更加现代的表达,是考验编导演改编功力的最大挑战,也是电视剧版突破电影版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叙事主题的重新定义

电影《左右》,将视角锁定在特定的中年人群体的中年危机上,着重表现讳莫如深的“性”,几个性爱场面都表现出肖路这个责任重重的中年男人对性的乏力与疲惫,当性的欲望背负了生命的重量,显然这个虚弱的中年人已经无力支撑了。导演把性行为进行了分裂和解体,由“生育”需要衍生出的“救命”和“出轨”被置于天平的两端,让人难于取舍。而《亲爱的小孩》,则把关注群体的内涵外延做了延伸,关注的是新手父母对身份转换后茫然失措。编剧在立人物上,没有快意恩仇与惩恶扬善,更多的是表现人物因亲情牵扯而形成的错综矛盾体,和他们为生存、为生活而呈现出的不得已的“善恶”。编剧抽丝剥茧,一点点放大婚后育儿的一地鸡毛,把电影中单一的伦理困境置换成生活的繁琐细节,从而形成了影版和剧版叙事主题上的不同。

《亲爱的小孩》剧照(左图)与《左右》剧照(右图)

二、用家庭伦理剧世俗表达置换电影的观念启蒙

十年前,电影《左右》对于伦理困境抱持着强化“生命”意识与“伦理”话语对立的态度,有着很强的西方“生命”意识照进中国现实的启蒙意味,可以看作是当时社会语境下对新的社会关系格局改变和人伦价值秩序重构的一次电影表达性思考。然而在生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挑战伦理极限”的叙事张力变弱,现代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边缘化的生存状况让观众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理智上都很难认同导演的逻辑预设。所以,剧版导演利用的家庭伦理剧世俗表达置换了电影原有的挑战传统伦理范式,希望用血缘或姻亲关系的危机与情感修复这一叙事模式留住观众。电影的结尾是开放性的,男女主人公和他们的伴侣面临着违背道德的无奈和伤痛,导演借此提出了主体道德选择问题,供当时的观众思想争鸣。但是在今天,电视剧应该也必须给出答案,编导把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现实矛盾高度的提炼加工,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们一方面在戏剧化后的情节中获得精神消遣,一方面也从观看中找到处理自身问题的答案。所以可以看到电视剧对结尾作出符合传统审美的大团圆的戏剧安排。三、结语

通过《亲爱的小孩》对《左右》文本的再阐释,剧版对于影版的改编可以看出一种变化,编剧淡化了电影中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取而代之展现了芸芸众生生活中的艰辛,用包容和悲悯消解了伦理价值立场的对立。剧版有效地利用了电视剧的叙事时间优势,更关注人性深处的幽微和复杂,既对剧中人物所犯的错误进行理解和包容,又通过他们的痛苦蜕变书写爱的伟大,进而呼唤着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电影与电视剧互文性改编,作为一种翻新旧作、新时代赋能的影视剧制作方式,《亲爱的小孩》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关注互文性改编的叙事策略和表现方法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索。

作者简介

陈琰,女,满族,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艺术传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