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协会动态
影评 | 宋林羲:平凡异乡人的生活赞歌
来源:江苏省电影家协会   2024年02月01日14:41
由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冯华导演、编剧的纪录长片《秦淮河边一间房》于1月18日在全国温暖上映。影片脱胎于导演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不仅是对异乡人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社会探索。

由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冯华导演、编剧的纪录长片《秦淮河边一间房》于1月18日在全国温暖上映。影片脱胎于导演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不仅是对异乡人平凡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社会探索。

影片聚焦于秦淮河畔一家健身房和一间小吃店内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以客观质朴的拍摄手法纪录来宁务工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真切平实的生活剪影中勾勒出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在温暖包容的人文关怀中谱写出“大地上的异乡人”共同的生活长诗。

一、生活之诗:作者性表达与生活纪实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真实、真切、自然是本片最为突出的特质。导演以真诚质朴平实的创作手法对普通人的生活予以关注和尊重,又在素材的选择与故事的编排上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展现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细腻的现实图景,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与希望借由银幕传递给观众。

影片以初入社会的年轻女生陈杨宁在街头派发传单作为开场,镜头追随着她的身影穿梭在华灯初上的南京街头,她的眼神中有青涩与迷茫,同时也有坚韧和执着。长镜头的运用创造了一种连贯、动态的叙事风格,在无声中传达了一个年轻女孩在繁华都市中求生的不易。在此之后,导演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探入人物的生活,以一段家庭录像串联起过去与现在。银幕之上是孩童时期的陈杨宁,此时的摄影机不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刻,而是流露出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温情。观众借由陈杨宁父母的目光看见了这个女孩的成长片段,也借由孩童的视角看到了2004年尚在南京街头摆摊的芳姐。由此,片中的人物不再是被凝视、被塑造的“他者”,而是自由地成为故事的主体、影像的主体、生活的主体,在摄影机平视的目光中自由舒展出自己生命的样态,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在银幕之外的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些平实质朴的影像中流露出的真实细腻的生活质感,将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相连,跟随导演的镜头深入了解那些发生在秦淮河畔的、为生活积极奋斗的平凡人的故事。

在南京大学放映会的映后访谈中,冯华导演特别强调了编剧的重要工作。纪录片的创作并不是对现实的直接搬演,而是经由导演和编剧选择、编排后的结果。本片的拍摄素材长达570小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对素材进行剪辑编排,是与拍摄一样重要的工作。在97分钟的成片中,导演采用了线性的叙事方法,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人物的生活历程,同时又多线并进,以小吃店、新房、健身房等地理空间串联起来宁务工者的人物群像,而贯彻其中的是导演充满温度与人文关怀的创作方针:以主旋律艺术创作手法展现“异乡人”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传递希望、温暖与力量。这种作者性的表达不仅没有削弱影片的真实性,反而使影片更为贴近人物的真实、生活的真实。

二、人物之诗:劳动者与普通人的生命赞歌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吸引着观众。从小吃店主芳姐的乐观坚韧,到健身教练阿龙、李骏晨的生活梦想,再到其他人物在都市的奋斗与坚持,这些人物的故事体现了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乐观态度,以生动、鲜活的生命姿态赋予了影片灵魂。

影片以芳姐小吃店、商场健身房等几个空间及其中多位异乡人的状态铺陈展开,抓住了人物积极奋斗的闪亮瞬间。秉持着真实的创作原则,电影通过镜头捕捉到了芳姐、阿龙、李骏晨等人在南京的工作与生活片段,展示出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在他乡工作的艰辛和面对突发情况时的紧张与无措,这种真实性唤起了观众与人物的情感共鸣。然而,本片最为动人之处,在于片中所有人物勤劳、坚韧与永不服输的乐观精神。芳姐从重庆来宁打拼,从街边推车一步步做起,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餐饮店面、置办了与女儿的新房,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南京安家落户;四川人阿龙大学毕业后来宁打拼,逐渐在南京遇见值得信任的同事与好友;扬州人李骏晨在健身房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二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在南京成家立业,迎接家庭的新生命……乐观、坚韧和勤劳是他们共同的特质,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力。他们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还体现在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影片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深入描绘,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也是万千异乡人的生活缩影,更是中国平凡劳动者的生命赞歌。

三、城市之诗:异乡人的生存共同体

电影在空间的呈现上熔铸了导演作者性的思考。片中的秦淮河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空间符号,而是被呈现为一种氤氲于生活之中的氛围。故乡、南京、大理,三种空间在片中徐徐展开,包含其中的是人物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转变。故乡以亲人间的情感联结、乡音与口味根植于每个人物的生活日常,是不以时间为转移的情感记忆,南京则承载着当下,是凭借双手搭建出的安心一隅。而大理,则体现出一种显著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他乡”气质,寄托着芳姐、主持人朋友、健身教练万益等一行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镜头跟随着主人公辛勤劳作的脚步穿梭于不同空间,而让所有人驻足停留的是芳姐的小吃店。这群异乡人离开故乡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希望能在南京有属于自己的落脚点,由此,芳姐的小吃店不仅是聚会点,也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精神园地。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地讲家乡方言,以异乡人的身份与他人相处,暂时忘记工作的压力和故乡的期望,这是一种能够保持“异乡身份”的融入。在这样的一间小店中,人们可以相互依靠、相互慰藉、相互信任、相互温暖。这正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之所在,深厚的历史底蕴化为生活的依托,市井与烟火气里的松弛和自由滋长出巨大的民间力量,混溶的城市气质中蕴含的是包容、接纳与理解。

街头的小吃店、秦淮河畔的新房、商场下的健身房,都是秦淮河边的“一间房”,这样的“一间房”更像是新时代下一群人的生存共同体。2020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在快节奏的发展中,“流动”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芳姐与阿龙等人的故事,亦是万千异乡人的生活缩影:在工作经历上,有求职的苦涩与辛酸,亦有自食其力的满足与幸福;在情感交流上,有母女间的相互体量、夫妻间的相互扶持;在生活智慧上,有“自己不放弃自己”的坚韧毅力和笑对一切波澜的积极乐观。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去扎根创造,在自己欢欣时不忘相互扶持关照,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都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生活的锚点与情感的依靠。

四、声音之诗:环境与情感的交响共鸣

影片中的声音不仅是视觉影像的补充,更是情感传达的重要媒介。导演和录音师巧妙地利用各种声音元素,如人物对话、环境音效、背景音乐等,来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这些声音元素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声音交响,使得影片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和深刻。跟随着人物的生活轨迹,影片刻录下了极为丰富的环境声音,秦淮河畔的流水声、城市街头的繁华喧闹、小吃店内的欢声笑语,都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城内普通人真实的生活面貌,成为了情感与记忆的载体。而片中的无声源背景音乐和细腻温柔的片尾曲的加入,则与影片的情感走向紧密相连,一分怅然,一分豁达,一分坚守,一分希望,使观众与影片的情绪共振,共同在“生活的长河”之中体会人生百味。

五、结语

影片的最后,镜头从芳姐家窗内暖黄色的灯光向外拉远,南京秦淮河畔的万家灯火映入眼帘。片尾曲随着河流缓缓流淌,将人物与观众的情感紧密交织在一起。镜头之内,是真实细腻的生活图景,镜头之外,是大时代下普通人共同的情感流露,将其融为一体的导演真诚细腻的镜头刻画和真挚细致的编排打磨,在570小时的拍摄素材中凝练,最终谱写出万千“大地上的异乡人”的生活长诗与生命赞歌。

作者简介:宋林羲,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系2022级研究生,江苏省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