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协会动态
王海波 | 《觅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杰出魂脉的诗意表达
来源:江苏文艺评论   2023年09月07日14:23
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是作家梁衡为纪念瞿秋白所写的文章标题,也是一百年前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追寻,更是今天我们观看和讨论电影《觅渡》的时代问答。

编者按:9月1日,由省电影局、省文联主办,省电影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电影《觅渡》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省内20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题材立意、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美学表达、影片宣发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并就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新性表达,展开了一场生动热烈的讨论。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发专家的发言文章。

电影《觅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杰出魂脉的诗意表达

文/王海波

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是作家梁衡为纪念瞿秋白所写的文章标题,也是一百年前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追寻,更是今天我们观看和讨论电影《觅渡》的时代问答。

第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一个什么样的坐标去看电影《觅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阔背景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个人以为,关键在于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如何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外乎两个维度,一是广泛借鉴,博观约取,瞄准标杆,迎头赶上,二是立足江苏,挖潜释能,整合资源,打造标杆。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省文联主办、省电影家协会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研讨会。个人以为,《长安三万里》就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上映的国产影片中展示和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根脉的最新案例。学习和研讨《长安三万里》,可以帮助和启迪我们更好地挖掘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打造具有鲜明江苏特色、展示江苏文化根脉的精品力作。

而今天研讨的电影《觅渡》,毋庸置疑,是展示和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杰出魂脉的最新案例。影片中,瞿秋白希望宋希濂其实也是希望所有观众帮他验证:“将来的中国是不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主义。”这一对话和情节设置,充分展示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常州三杰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尤其让我们觉得自豪的是,这样一部影片是我们江苏主投主控的,充分体现了江苏电影人的使命担当,也让我们对宁敬武导演等影片主创团队、对江苏电影集团等出品方以及江苏电影主管部门,增加了更多敬意和期待。个人以为,只有从这一坐标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电影《觅渡》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电影《觅渡》的“一片写三杰”?在重大革命题材创作中,我们经常会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标准来评价很多影片在艺术细节上的必要虚构。然而,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可能大家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还是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这部影片上映以来最大的争议就是,很多人和事件,时间对不上,地点对不上,影片主创觉得这些是小事,不必吹毛求疵,而不少专家、学者和观众却不依不饶,批评影片罔顾事实,肆意篡改,误导观众,是天大的事,甚至要诉诸法律。

由此出发,我们再来看“一片写三杰”。大家知道,恽代英虽然祖籍常州,但出生在湖北,瞿秋白、张太雷打小与恽代英并不相识,所以影片的创作是通过瞿秋白的回忆和讲述,带出恽代英。

我们知道,恽代英实际年龄在三杰中最长,但在影片中,看起来恽代英最年轻,宁敬武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谷嘉诚扮演的恽代英其实在历史中的年龄比瞿秋白和张太雷还要大,但是我们需要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面孔。”换句话说,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影片主创对于常州三杰的塑造还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我相信,影片主创在创作中,一定问过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这样做,可以吗?必要吗?为此可能带来的批评,能承受吗?这样做可以吗?毫无疑问是可以的,因为过审了。这样做必要吗?从创作来说,因为采用的是瞿秋白视角,年轻态的恽代英无疑更能衬托瞿秋白,同时影片主创的自我期许是,要“让今日观众听到百年前青年革命者的心跳”,因而年轻态的恽代英无疑更能激起今天青年人的共情和共鸣。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批评,能承受吗?从目前反馈来看,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普通观众能接受,而且三杰的家乡观众接受起来也毫无违和感。这就成了!这也成就了常州三杰在大银幕上的第一次成团亮相!这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信仰在今天的激情回响。

第三个问题,与时下的新主流影片相比,电影《觅渡》自己的特色是什么?近年来,新主流大片爆款迭出,相较于传统主旋律影片,新主流大片在叙事手法、冲突设置、人物刻画、视觉效果等方面,更加贴合当年青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对此宁敬武导演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会选取戏剧性的史料或侧重于讲情感故事”,但电影《觅渡》知难而上,注重在国内国际革命的大背景下,讲述常州三杰的求索之路和热血青春。大家知道,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创作,本来就不容易,影片主创团队还要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就显得尤为不容易了。

所有的不容易都是磨刀石,这也逼着影片主创必须大量挖掘有关三杰的史料,据导演介绍,“《觅渡》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情节、细节是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新鲜的、有生命力的情节、细节构成了影片的原创力、生命力”;这也逼着影片主创必须以同情之心走进三杰的滚烫内心,“体察他们的痛和希望,他们的彷徨和抉择,他们的坚守和赴死”;这也逼着影片主创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新的表达方式,让高远的三杰,穿越百年时空,依然可亲、可信、可感。电影《觅渡》无疑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很多地方令人耳目一新。

我记得,8月26日看完全国首映后,我的第一反应,电影《觅渡》就是为常州三杰写的一首散文诗。它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非常个人化,有记叙,有倒叙,有插叙,但又始终以瞿秋白的回忆为故事线索和叙事视角,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在创作上,电影对重大事件的处理往往是一笔带过,而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人,捕捉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甚至对准雏鸟、蜜蜂,以雏鸟、蜜蜂的自由衬托人的不自由。当我们顺着瞿秋白的目光看向窗外的雏鸟时,他的感受我们感同身受,当我们跟着镜头通过窗户看到瞿秋白,他的从容自若很容易就能打动我们。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细节非常诗意,让影片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品格。

7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殷切希望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影《觅渡》对于中华民族杰出魂脉的诗意表达,为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江苏样本,为我们探索新经验、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开了一个好头。所有为此付出的努力都非常珍贵,值得为之喝彩!

作者简介

王海波,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总监,二级导演。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