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节日节气系列直播”调研交流活动在南京举行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11月11日15:36
11月7日上午,“全国首个节日节气系列直播”调研交流活动在南京报业传媒大厦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民俗专家、媒体从业者、文旅博主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的实践成果、优化方向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为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创新传播凝聚智慧。本次活动由中国民协主办,南京市文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江苏省民协承办,南京市民协、“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民协传统节日文化专委会执行。

  11月7日上午,“全国首个节日节气系列直播”调研交流活动在南京报业传媒大厦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民俗专家、媒体从业者、文旅博主及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的实践成果、优化方向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为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创新传播凝聚智慧。本次活动由中国民协主办,南京市文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江苏省民协承办,南京市民协、“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省民协传统节日文化专委会执行。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编委、“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负责人梁建恕详细汇报了“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的开展情况。该项目始于2025年初,是全国首个围绕七大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打造的系列直播,截至目前已开展26场直播,直播总时长为1781分钟,总观看人数突破200万人次,联动了全国24个直播平台,覆盖全国13个省市。据介绍,从春节“非遗版”首播的1.5万观看量,到元宵节十二城联动直播超百万热度,直播团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直播的转型突破,不仅锻炼了专业队伍,更探索出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梁建恕坦言,目前系列直播在技术保障、内容通俗化、互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交流分享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干货满满。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广东省民协副秘书长陈周起分享了文化如何通过视频和直播被更多人“看见”;核雕小记博主周春毅分享了通过直播推动非遗品牌化、走向国际的实践经验;文都轩博主王坚介绍了双语传播南京地域文化的创新尝试;独立自媒体人王亚鹏提出应挖掘小众民俗点、避免通稿式传播,实现与年轻人的 “双向奔赴”。百万粉丝文旅博主张真好、播客《门道》制作人李汨汨等则从内容创作、传播形式、受众需求等角度,建议直播应强化情绪价值、拓展场景边界、丰富传播载体。

  在研讨环节中,东南大学教授季中扬、南京大学教授李牧、武汉大学副教授李向振、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兴宇等专家学者,围绕直播形式创新、专家资源运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协作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大家普遍认为,传统节日节气直播应打破单一主讲模式,打造多元化交流场景,在保持学术权威性的同时,用更接地气的表达和更灵活的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应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动直播从“文化课”升级为“线上文化社区”。

  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充分肯定了系列直播的实践意义,强调要坚持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和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她表示,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传播矩阵,深化内容挖掘,既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又贴合网络传播规律,让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文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支持系列直播项目,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传统节日节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悉,“我们的节日・过好中国节”系列直播后续将推出回顾宣传片及相关出版物,并计划在2026年重点打造特色主播和文创品牌,拓展场景化直播和跨区域联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直播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转自:紫金山)

责编:张雯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